吉林省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隶属于东北师范大学,主要涉及五个生物学专业,植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其中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和硕士生招生资格和博士后流动站,中心学术氛围浓重,开放交流频繁,多年来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取得了大量经济植物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因此依据学科优势,技术特点和地域特色,特组建该创新中心,旨在开发经济植物新技术和新方法、培育经济植物新品种,为吉林省的现代农业生产服务。
本中心致力于将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及组织培养技术等生物技术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特别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培育出具有独特性状优势的经济植物新品种,以满足生产需求,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楼306、307
Email: gaox891@nenu.edu.cn
中心以生物技术为技术核心凝聚在一起,主要进行功能基因资源和挖掘和鉴定,花卉和牧草的新品种培育及规范化生产方案的探索,粮食作物新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同时探讨育种过程中由远缘杂交、异源多倍化引起的基因组进化、表观遗传变异的机制。
中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种资资源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目标是建立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经济作物技术创新中心,指导并促进吉林省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和发展。
中心依托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两个研究所(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草地科学研究所),具有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储备。包括有:50公顷的长岭草原野外站; 10个专业研究室;3个现代化温室;3个植物组织培养室;2个模式植物培养室;2个中心实验室;人工气候室;电子显微镜中心等。
刘宝教授利用表观遗传学原理和技术,与通化农科院合作,选育出高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通35”,成为吉林省连续多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王丽教授课题组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我国第一批香雪兰园艺品种13个(东师香兰1-13号),均已获得吉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君子兰园艺品种“东师君兰1号”,4月17日通过了专业委员会的审定。

课题组所培育香雪兰园艺品种

课题组所培育君子兰园艺品种
穆春生教授课题组培育了“克利马”猫尾草和“延边东方”野豌豆牧草新品种。通过了全国草品种委员会审定。
李志坚教授课题组培育出耐寒的优良牧草“东苜1号”紫花苜蓿 和松原罗布麻新品种。通过了全国草品种委员会审定。
庞劲松副教授承担的国家农业部转基因专项项目取得新进展。首次将4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基因转入到玉米自交系H99品种中,为培育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奠定基础。